本篇文章1900字,读完约5分钟
从本月起,在我市工作和居住地点不一致的被保险人可以选择另一个社区卫生机构作为医疗转诊点。同时,被保险人的医疗管理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市政府此举的目的是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同时通过调整转诊和报销比例,引导参保人员就近上门就医。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转诊率达到64.2%,71.5%的资金支付给了医院。选择医院还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完全取决于公民的个人意愿,但医疗服务体系是否完善、是否满足公民的需求是关键因素。如何解决“看病难”问题,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水平,抑制高转诊率,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
市政府的初衷是启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成为围绕公民的卫生守门人。
"在392个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中,只有50多个机构每天的门诊病人不到30人。"市卫生局基层指导处处长袁承认,门诊率低的原因是这些诊所存在选址偏远、管理不到位、人员不足、服务时间短等问题。“但该市社区的1600多名全科医生基本上每天需要接待30多名患者。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基本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
以辽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例,2013年该镇社区门诊人次达到94.6万,占全镇就诊人次的绝大部分。
然而,部分乡镇和街道转诊率高的问题仍然使社会对全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问题]
一些城镇和街道社区的转诊率超过一半
“当然,我得去医院治疗。最近,我检测到高血压,但社区门诊的医疗技术不可靠。而且,我在医院里还有熟人。我相信这种疾病在医院里可以很快得到控制和治愈。”冠城居民吴波坚持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转诊,他如是说。事实上,像吴波一样,今年上半年,关城有8万多居民提出转诊要求,转诊率达到61%。
据了解,如此高的转诊率主要是由冠城等乡镇街道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实行“医院代管”模式造成的。根据市卫生规划部门的一份文件,2012年,冠城的转诊率达到70%,万江、东城、程楠、厚街和中堂的转诊率分别达到48%、46%、45%、23%和32%。该负责人承认,虽然医院希望病人来医院寻求利润,但病人不信任社区卫生服务,并要求一个接一个地转诊,导致社区转诊率很高。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已经成为医院的“跳板”,这导致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浪费,同时也未能体现社区医疗服务的功能。市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亚林说。
声音
必须停止完善社会卫生服务和高转诊率的建设
根据最新数据,今年1月至6月,参加医疗保险账户和社区门诊定点的参保患者中,64.2%被转诊到医院,71.5%的资金支付到医院。对此,市社保局医疗保险司司长袁莹表示,社保基金被浪费了,最终影响到了参保人。“转诊必须谨慎。如果基金有缺口,要么提高被保险人的支付标准,要么减少医疗保险福利。”然而,袁莹透露,目前社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保持稳定,但高转诊率必须停止。
在医院门诊管理方面,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强调,将通过信息系统监控及时纠正日常违规行为,并将社区转诊病人数量及相关成本控制指标下发到各社保定点医院,并将各社保定点医院社区门诊转诊病人的服务管理纳入社保业务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年度考核。同时,建议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直接支付社区签约医生的费用,以留住人才。此外,整合医院、社区安置和管理系统,实现社会卫生一体化。
至于如何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让居民住在自己家附近,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金表示,卫生计生委将从软硬件上加强组织建设,培养人才,完善服务功能,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以技术和服务赢得公众认可。根据规划,今年我市基本实现了全科医生制度,达到了每万居民拥有2~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
注意力
社会保障基金在哪里支付?
据市社保局医疗保险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有5.5万参保人员到冠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并就地安置,社保基金为此支付了352万元。然而,有87,000人转诊,即61%转诊到医院,社会保障基金为此支付了1,202万元。平均而言,市民在社区花费94元,但转诊后他们需要282元。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有23.7万参保人员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并就地安置,社保基金为此支付了1235万元。然而,只有1.2万人被转诊到医院,即6%的人被转诊到医院,社会保障基金为此只支付了286.6万元。社区居民平均费用为80元,转诊后为423元。据上述负责人介绍,辽埠居民的转诊费用高于莞城,这意味着“真正需要转诊的病人会因为病情严重而花费很多钱”。
相关阅读:东莞社保卡将公开向个人申请公开表扬
东莞社保卡将可以逐步取代医院自己的医疗卡
东莞本月开始了社区医生的工作,预计将在家里见专家
标题:东莞一些城镇和街道超过一半的转诊率失去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基金
地址:http://www.dfz1.com/dgxw/4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