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63字,读完约7分钟

广州越秀区法院近日审理了两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大多数受害者是老年人,数百名投资者损失了他们的钱。

据《新华视点》记者调查,针对老年人的欺诈行为继续发生,针对老年人的虚假“金融产品”也在广东、上海和天津出现。随着这些不断改进的把戏,许多老人的毕生积蓄和退休金一夜之间蒸发了。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完全停产仍收缴数千万元,相关机构涉嫌欺诈

近日,“太原环保科技”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在越秀区法院开庭审理。这家自称生产医疗保健产品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非法向100多名受害者收取了1.5亿元人民币,其中大多数是老年人。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近一个月来,在另一起以老年人为主要受害者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以生产电解水机、茶艺项目、收购养殖场为名,在注册了广州福建安健康饮水设备有限公司和广州上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以高利率收取了8000多万元作为诱饵..当公司完全停产、无资金运营时,它欺骗老人投资,导致700多名投资者赔钱。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记者发现,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种“科技企业”和“投资公司”之外,还有一些大公司在涉嫌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欺诈中显得“高大而安全”:根据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回复,上海天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于2014年4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根据其产品手册,其提供的金融产品最低可购买5万元人民币,年利率最高可达18%。然而,记者近日走访现场,发现公司大门紧闭,门上贴着“请到xxx经济调查大队报案”的告示,但门外一片狼藉。据知情人士透露,自4月中旬以来,该公司已前往空大厦,其总经理胡国政的下落不明。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一些受害者家属表示,该公司主要销售给各个社区的老年人。销售人员不仅反复强调对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和法律保护”,而且还经常给与各种小恩惠。上海某机构的王先生说,在业务员的大力推荐下,他父亲先后购买了公司的理财产品56万元,几乎是他父亲一生的积蓄。现在,投资打击了水漂,“这位老人几乎精神崩溃,根本不考虑茶和饭。”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此外,即使你在正规银行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你也可能陷入欺诈陷阱。杨女士,近70岁,曾是北京一家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和北京一家银行的大客户。然而,在客户经理的大力推荐下,杨女士花了30万元购买了一款年收入15%的理财产品,但很快发现该理财产品根本不是银行的产品,客户经理不知去向。“理财产品文件没有银行章,银行不愿承担责任。到目前为止,我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这30万元。”杨女士说。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热情护理经常成为陷阱,投资调查大多是陷阱

据记者调查,在各种老年人金融诈骗案件中,除了使用高利率和利诱手段外,诈骗伎俩也屡见不鲜。

─为“空老巢”设下“温暖陷阱”。为了销售保险产品,广州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带着一个水果和礼品水壶前来拜访。除了给老人削苹果、按摩和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他还和老人谈论他们的孩子在其他地方工作的事情。最终,老年人不仅在保险产品上花了4000多元,而且在按摩器上花了1000多元,在一小瓶果蔬清洁剂上花了60元。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利用信用高的地方作弊。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分行(报价601939,咨询)有限公司账户经理在我行营业场所以帮助投资理财的名义诈骗2400多万元。退休员工徐女士就是受害者之一。她说她本来是去这家银行办理其他业务的,但是她接待的客户经理大力推广理财产品,最后她投资了24.25万元,但是现在她把钱都赔光了。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贴上国家欺诈政策的标签。据广州市番禺区法院介绍,最近法院审理的一起金融诈骗案中,诈骗者以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名,通过种植、养殖、项目开发等手法非法集资。大多数受害者是退休老人。上海潘阳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刘春泉告诉记者,许多诈骗者会给银行和政府贴上标签,这让诈骗看起来合法合规,也让很多老年人降低警惕,被骗。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组织实地考察,并通过演示和推广会议增加混乱。69岁的赵女士和78岁的莫先生是广州太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的受害者。赵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原本想买房子,但是没有足够的钱。他们在街上偶遇广州市太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宣传,声称这是一个黄金投资项目,回报率高,收入数百万元。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为了增强声势,他们在一家豪华酒店举办了一个茶话会,并邀请那些声称已经投资的老人做广告。内蒙古、广州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领导对宣传项目给予了支持。为了说服我们,还组织了一些老人去内蒙古旅游观光。”赵女士说。丈夫和妻子相信了这一点,他们把自己一生积蓄的50万元投入其中。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家庭和法律防线需要加强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表示,随着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人财务欺诈等问题日益突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郑子珍表示,在老年人频繁的财务欺诈背后,存在着自身认知能力退化的问题,但缺乏家庭和社会关怀也给了犯罪分子一个机会。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根据国家老龄委员会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城乡老年家庭的空巢率接近50%,在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达到70%。“长期与子女分离或被亲属忽视会导致老年人的情感饥渴。他们对沟通和被关心的心理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一些孩子觉得父母听不到他们说的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沟通不足造成的。有些老年人从推销员那里得到表面的尊重和关心,这特别容易降低他们对风险的警惕。此外,一些老年人长期与社会分离,他们将财务管理和投资视为与社会有效联系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知识和认知能力不足,他们在空进行了欺诈者的训练。”郑子珍说道。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许多欺诈案件暴露出监管不力的问题,相关当事人对质量参差不齐的投资理财公司缺乏相应的规范。据法律人士透露,很多主要从事“投资管理”的理财公司实际上只有咨询业务许可证,不具备投融资等金融业务的资格,在法律上也是打擦边球。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刘春泉等人认为,一方面,公安部门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欺诈者,保护投资者特别是老年人的财产安全;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当局还需要明确对私营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则,并通过登记和日常审查的方式防止金融欺诈。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犯罪分子违规利用银行等正规场所向老年人销售高风险理财产品,因此我们应该高度关注正规商业银行的“内鬼”问题。

事实上,早在2006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预警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禁止理财人员将理财产品(计划)作为大众营销的一般储蓄产品;严禁理财人员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不一致的理财产品。”。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账户经理告诉记者,根据公司的风险控制要求,65岁以上的个人客户不得购买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然而,许多银行在执行上并不规范和严格。

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对于利用商业银行等正规营业场所非法向老年人出售高风险理财产品甚至进行欺诈的行为,银行不能以‘不知情’和‘无关紧要’等理由拒绝承担责任。”刘春泉认为,商业银行也要按照监管要求严格控制内部控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标题:聚焦老年人理财骗局:温情关怀频成陷阱

地址:http://www.dfz1.com/dgxw/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