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44字,读完约10分钟
蜜蜂飞来飞去,努力酿造,它们有珍贵的蜂胶。当人民币升值,假货泛滥,假蜂胶泛滥。
蜂胶具有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能,因此它已成为大众的财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蜂胶年产量只有350吨左右,而提纯后的蜂胶约为150吨。然而,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市场每年的蜂胶销量高达1000吨。显然,里面有很多假冒产品。
所谓的进口产品并不完全可信。中国蜂产品协会此前的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70%以上的蜂胶产品都是掺假的。一些业内人士发现,在美国国内市场销售的蜂胶中有许多掺假成分。
在这些假冒产品的影响下,有良知的商人不容易坚持制造真品。他们不断研究新的检测方法,推动国家标准的升级,试图在这条路只有一英尺高、魔法只有一英尺高的游戏中占据领先地位。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在蜂胶行业,产品质量强制性标准化的国家标准只能每隔几年更新一次。这种更新速度远远慢于假冒技术的更新速度,从而导致假冒商品的泛滥而无法受到惩罚。业内人士呼吁加快国家标准的更新频率,例如,考虑每年更新一次。
为什么欺诈猖獗
“假货太多了。有些瓶子只卖几十美元。普通人在哪里能找到答案?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账户,只需计算蜂胶的市场成本,然后计算这些蜂胶产品。蜂胶的成分可以立刻站起来。成本不足的产品怎么可能是真的?”江苏省保健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江苏克林特营养学院院长王志祥无奈地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王志祥从事蜂胶进口行业十多年,多次陪同省市领导出国进行行业研究和学术交流。他对真假蜂胶的分布了如指掌。他说,目前真正的蜂胶原料的市场价格最低,在每公斤800元(巴西蜂胶是每公斤1200元),而杨树胶(假蜂胶人工煮杨树芽和树皮)的价格只有每公斤200元左右。空的巨额利润刺激非法企业造假。
杨木胶没有营养,但没有明显的危害,所以即使消费者服用假冒产品,他们也是浑然不觉,难以体验。
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蜂胶行业专家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蜂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主要用于出口,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用于国内保健食品生产。据行业估计,蜂胶年产量只有350吨左右,而提纯后的蜂胶约为150吨。然而,目前中国已有200-300种以蜂胶为原料的保健食品获得批准,蜂胶原料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蜂胶掺假就应运而生了。一场打击假冒伪劣蜂胶产品的战斗也开始了。
有传言说造假者说蜂胶掺假已经流行了十多年,这是真的。1998年,在收购蜂胶的过程中,杭州蜂语公司发现了一些粘性物质,除了太粘外,在颜色和气味上与蜂胶没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技术人员认为这绝对不是蜂胶。从此,他们开始了蜂胶真伪鉴别的研究。直到1999年,他们才意识到这种特殊的粘性物质是杨树胶。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们可以将杨树胶制成不粘状态,这与蜂胶非常相似,只能通过气味来识别。有些人在蜂胶中加入少量的白杨木胶,掺假程度不断提高,使之成为现实。
鉴于大量所谓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蜂胶产品涌入中国市场,非法销售和非法宣传十分严重,中国蜂产品协会于2013年专门组织了一个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与澳大利亚蜂业的相关专家和养蜂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悉尼大学药学院、新西兰全国蜂产品工人协会负责人等。;调查了蜂胶产品在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凯恩斯、奥克兰等城市的市场情况,详细了解了两国蜂胶的真实情况。
回国后,协会致信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对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的蜂胶产品进行监管和专项整治。
信中介绍了当地的蜂胶市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基本上不生产蜂胶,也不允许进口包括蜂胶在内的任何蜂产品。因此,在这两个国家和中国销售的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蜂胶产品的原料不是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流入澳大利亚和新国家的蜂胶原料样品进行分析后发现,其感官和理化指标不符合我国蜂胶国家标准(gb/t 24283—2009),质量远低于我国蜂胶。
他们还发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产和销售的蜂胶产品中,大约70%是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中国产品。从中国进口的杨树胶在悉尼和墨尔本的中国人经营的工厂里被加工成软胶囊,这些胶囊被贴上澳大利亚或新西兰蜂胶的标签。它主要卖给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旅游的中国游客。据估计,每年至少有200万中国游客购买所谓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蜂胶;此外,通过一些中国企业,它通过网上购物和邮购的方式在国内外广泛销售。在网上搜索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蜂胶是令人眼花缭乱的。
至于中国,他们估计每年至少有10吨杨木胶出口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每年大约有1亿个蜂胶软胶囊(0.5g/胶囊)可以用于产假。通过调查蜂胶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销售价格,估计假蜂胶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年销售额接近2亿元,基本上都是卖给中国人的。
代表团询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关方面,收集到的数十种在中国销售或声称通过英国和香港转口到内地的所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蜂胶产品的照片和相关宣传材料是否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蜂胶产品,所有结果都是否定的。新西兰蜜蜂协会副主席尼尔·斯图基(Neil stukey)说,目前还不知道有多少原材料是进口的,即使进口的蜂胶是真的,也是非法的,并将向政府报告进行调查。
代表团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免税商店和保健品商店购买了12种所谓的蜂胶产品,并委托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行业标准《蜂胶中杨树胶的检测方法》的起草单位对12种成品进行检测。发现只有4个样品没有检测到杨树胶,8个样品含有杨树胶。
检测技术经常被突破
杨树胶被发现后,一些人开始用蜂胶提纯的方法制作纯胶,将纯胶打碎后加入蜂胶中,或者将提纯后的杨树胶提供给其他不知道怎么做的厂家。提纯后的杨木胶和提纯后的蜂胶在感官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很难鉴别,其质量指标完全能够达到现行的蜂胶国家标准。许多人加入了造假大军,毁坏了杨树的树皮和树叶,导致大量杨树死亡,影响了生态平衡。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造假者开始采摘它的孢子来制备杨树胶。总之,由于没有权威有效的识别技术,监管部门很难对政府实施有效的监管。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蜂胶造假和掺假现象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假冒伪劣的猖獗扰乱了蜂胶的市场价格。蜂胶产品的数量持续上升,而最终产品的价格持续下降。有些产品甚至提供100-60元的超低价格。另一方面,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严重影响了养蜂人生产的蜂胶的极性。
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含蜂胶原料保健食品监管的紧急通知》(食药监办许[2010]131号文件)。从监管角度看,政府加大了对蜂胶收购、生产和经营的管理力度。然而,对于假蜂胶的科学鉴定仍然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上述专家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业界已经开发出三种主要的蜂胶鉴别方法。这三种方法是:浙江大学开发的杨树糖苷检测法和杭州蜜蜂语言公司开发的指纹图谱法;质谱由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发。
这条路有一英尺高,魔法有一英尺高。假冒伪劣和科学研究相互竞争。一些高科技伪造者已经突破了目前的一些鉴定方法。
这位专家说,2012年,浙江大学开发了一种水杨苷的检测方法,对蜂胶中水杨苷的检测可以证明蜂胶中一定掺有杨树胶。但这种方法很快被一些企业破解——化学技术从杨木胶中分离出水杨苷。然而,由于许多假冒企业还没有掌握从杨木胶中分离水杨苷的技术,该检测方法总体效果良好。但是到2015年,分离技术已经被很多企业所掌握,这种检测方法的效果越来越差。
目前,虽然每种方法都不完美,但不同方法的结合,假蜂胶几乎无法逃脱魔镜。
但不要乐观,技术上可行并不意味着市场可以在实践中自动净化。事实上,市场要想健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法也无能为力
2011年,央视在其电视节目中再次曝光蜂胶行业的造假情况,在全行业引起了反响。然而,几年后,情况并没有多大改善。监管蜂胶造假是一个困难的游戏。
首先,新的伪造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国家标准的更新却没有这么快。
以上三种方法都还没有成为国家标准。上述专家向《中国商报》透露,前两种方法已经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审批,并已纳入国家标准发展议程,正在等待国家标准委员会的批准,预计明年实现。
在此之前,蜂胶行业将继续面临尴尬:即使一些产品被最新的科技手段掺假,执法部门也不能惩罚他们,因为他们符合国家标准。已经有几个这样的案例。
事实上,不仅在蜂胶行业,在蜂蜜行业也是如此。中国蜂产品协会在去年的检查中发现一种蜂蜜产品掺假,因此在协会的网站上进行了报道。然而,该公司起诉该协会要求赔偿,主要是因为其产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该协会败诉。
执法机构只能根据现有标准执法。因此,即使在实验室检测到掺假产品,他们也只能束手无策。王志祥表示,将于10月1日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法,但它只是规定了一些大原则,不可能将蜂胶列为精品。因此,即使新的食品安全法得以实施,蜂胶行业的混乱局面也无法立即得到改善。
上述专家告诉我们的记者,即使几个检测标准一起使用,大多数假蜂胶都可以在技术上鉴定,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乐观。实际监督非常复杂。例如,蜂胶生产中有许多环节。例如,企业购买的原材料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用于加工生产。这本身并不违法。只有那些在最源头通奸的人才犯法,但是怎么能追溯到最源头呢?这很难。
“这个行业里良心企业不多,但还是有一些。虽然我们努力工作,确保从源头上控制它,但其他人不相信你是真实的。一个好的企业如何找到出路?我们也很困惑。”蜂胶公司的一名高管表示。
在蜂胶行业,产品质量强制性标准化的国家标准只能每隔几年更新一次。这种更新速度远远慢于假冒技术的更新速度,从而导致假冒商品的泛滥而无法受到惩罚。王志祥呼吁加快国家标准的更新频率,例如,考虑每年更新一次。
标题:蜂胶造假调查:国家标准更新慢于造假速度
地址:http://www.dfz1.com/dgxw/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