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11字,读完约11分钟

2月20日,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万众瞩目。 王永志从国家主席胡锦涛那里收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和奖金。 雷鸣般的掌声长期响彻会场,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获得这个奖似乎是众望所归……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1964年,中国火箭将在酷暑戈壁沙漠发射。 但是,由于炎热,火箭推进剂的温度上升,射程不足。 既然射程不够,就应该增加推进剂,很多人都按照这个想法冥想。 这时,高个子年轻人站起来提出“如果释放600公斤的燃烧剂,也许可以处理问题”。 没有动力越少火箭飞得越高的理由吗? 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之后,年轻人向技术总指挥钱学森反映,箭的重量直接影响射程,放出一点燃料,等于减轻箭的自重。 火箭不是能飞得更远吗? 钱学森认真听了他的想法后,马上说:“用这个方法就行了! 」进行了拍摄。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不久,沙漠里发出巨大的声音,火箭的发射实验成功了。

多年后,这个有大胆逆向思维的年轻人成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他是王永志。

由于获得了2003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机会近距离采访王永志。 一个冬天的下午,在北京宇宙城市的宇宙指挥控制中心,王永志出现,突然春风抚摸脸颊,他微笑着,亲切地和大家握手,变得很亲切。 王永才思的敏捷、生动有趣的对话一下子使人着迷,大家谈论的话题依然走出“神五”,吹起“神五”的气息,一步一步地登不上天。 但是,王永志说,他身后长长的登顶之路渐渐清晰起来,天梯上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向上爬的执着印象。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少年梦见强国

“我人生中第一个大选择是上高中时决心走国防建设的道路。 ”。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王永志在读高中。 美国战斗机经常在我国东北领空盘旋,空袭警报刺耳地响起,学生不能上课,学校也准备搬迁,学习梦想破灭,王永志义愤填膺。 不久我就让他非常兴奋过。 苏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出现在学校附近的机场,美国飞机一来,战斗机就发射了,之后美国飞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那个劲头,真让人心烦。 ”超越古希的王永志回忆起来,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那时王永志握紧拳头,以为国防是最重要的,有先进的武器就不会有人侵犯。 他说他要找到班主任老师学习制造飞机,班主任鼓励他考清华大学。 1952年高中三年的门课是全优王永志,敲清华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的门。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火箭每年都会成为火箭人

王永志很幸运,在那个自我选择或奢侈的年代,他的第一个选择走上了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 在清华大学学习了一年,正好派我国人留苏学习,成绩优异的王永志有幸被选中,1955年继续去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在这个宇宙大国学习的时候,王永志说最难忘的是1957年。 不需要看历史日历,王永志记忆犹新。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展示了先进的洲际导弹,同年11月16日成立了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1957年是火箭年,也就是这一年我成为了火箭人”王永志说。 1957年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年。

他是大学三年级学生,正好苏联政府同意向一些中国留学生学习火箭导弹设计,根据国家的需要于11月正式学习火箭导弹设计专业,从此他冷漠地开始走上了宇宙飞行的道路。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饥饿地在海外汲取知识的王永志,1961年毕业后迫不及待地回国,来到刚起步的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参加了“二弹一星”的研究开发。 1964年他第一次参加发射是我国第一枚自制火箭的试射,出现了文案开头所述的场景。 王永志第一次走出茅庐,崭露头角。 从此,他在多种火箭的研制中处理了大量的技术问题,逐渐成为技术骨干。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纸上谈兵”开辟通天大路

人们称王永志为“常胜将军”。 因为到目前为止,他从未参加和主持过六种新型火箭的首次发射。 但是他周围的人告诉记者,发射前国王总是血压上升,但奇怪的是发射成功后,没有治疗就恢复了正常。 “这一行高科技,风险高,总是提心吊胆,已经有习性了。 ”就像将军凯旋一样,王永志笑着厮杀战场,更不用说战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 “你现在还想起过吓破胆的发射场面吗? ”王永志说“有”。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王永志说:“制作“长二束”是我人生中最冒险的时候。” “那个时候吃也不好吃,晚上也睡不着,压力很大。 最后,在发射成功之前,心中的石头落地了。 ”。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王永志面向风口的是,1986年50%多的他开始挑起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重任,赶上国家战术方针走向经济建设,宇航部宣布中国航天产品走向世界。

放眼世界,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爆炸的冲天火给世界的宇宙飞行蒙上了深深的阴影。 之后,占世界卫星发射合同半数以上的欧空局阿丽安火箭失利,这一系列不幸给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带来了运输能力不足。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这对中国航天来说,进入国际市场无疑是非常罕见的契机。 ”王永志先生敏感地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说:“但是必须尽快提高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承包发射大型卫星。”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于是在研究院非常简单的办公室里,王永志和同事们静静地想出了大胆的方案。 以长征2号火箭为核心级,捆绑4个推进器,可以把火箭的运输能力从2.5吨提高到8.8吨。 这是我国第一枚大推力捆扎式火箭长征2号e捆扎火箭的原型。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这是停在纸面上的构想案,没有产品,没有发射成功,参加国际竞争,就像在纸上谈兵一样,不难想象。 但是,中国航天入侵国际市场的大买卖---长征2号e发射了两颗澳大利亚卫星,在纸上成交。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1988年11月,中国航天和美国休斯企业正式签署了澳大利亚星发射服务合同。 但是美方建议,火箭需要在1990年6月30日前成功的飞行试验。 否则,不仅中止合同,还要罚款一百万美元。 这时离合同规定的时间只有18个月了。 和往常一样,4~5年完成的事业在18个月内完成,所有人都摇了摇头。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如果不能签约,刚刚开拓的世界宇宙市场就会放弃以前的工作。 中国航天能否乘坐国际商业发射这辆巴士,成败参半。 ”。 想起当年的情景,王永志皱眉,眼球很深。 “不要让两趟长列车在我们这里晚点。 无论如何,一定要如期完成开发。 ”。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没有资金先融资,没有技术资料自己攻关。 整整18个月,晚上连日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在他的指导下,科技人员和工人克服了火箭捆绑技术的所有问题,1990年6月30日,以前只不过是三张草图的“长二束”火箭认真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美国专家最初不敢相信。 中国人创造了18个月来研制新火箭的国际宇宙新纪录。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接下来7月,“长二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 这时的西昌地区进入雷雨季节,这是各国即使选择发射时机也要慎重避免的“禁止区域”。 以防万一,有人建议把火箭拉回来,选择机器重新发送。 “箭在弦上,时间不等我,一定要打。 ”王永志坚决地说。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7月16日,中国“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在惊天动地的呐喊中起飞,以雷万钧之势登上天空,一举成功发射,为发射澳门之星铺平了道路。 “长二束”火箭的运载能力超过了设计值,达到了9.2吨,从此,中国火箭不仅进入国际市场,火箭技术也上了新台阶,中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输能力实现了巨大突破。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圆梦飞天“领袖”

“航天事业充满挑战和风险,每一步都攀登高峰,总是有更大的艰巨任务在前面”,这就是航天事业的魅力和王永志为此牢记一生的理由。 “有神之箭,就送中国人上天漫游宇宙”。 花甲之年,王永志超越了自己的脚步,迎来了人生的新挑战——载人航天工程。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始于“863”计划,于1992年9月21日决定。 工程立项后,王永志被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师。 当时,美俄宇航员已经在广阔的宇宙中自由游动。 中国的天空路线图怎么画? “中国的船一空,就和在海外干了40年的船并肩飞行。 ”。 王永志多次进行自主创新,跨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王永志力主直接使用由轨道船、返回船、推进船组成的三艘宇宙飞船方案。 但是,与废弃海外轨道船的方法不同,“神舟”号轨道船就像卫星,宇宙船完成任务返回地面后,可以留在轨道上继续空间科学的探测和技术试验,下一步也可以利用它进行宇宙交叉对接试验。 “同样进行5次对接试验,美国、俄罗斯需要发射10艘宇宙飞船,但我们每次发射1艘宇宙飞船都可以与前面的宇宙飞船轨道船对接,所以6次发射,能节约多少钱,缩短多少时间呢? ”作为总设计师,王永志想得更久。 轨道船的多功能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任务做了技术准备,这在国际上是绝对没有的。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载人航天和卫星发射的最大区别是载人航天更重视安全性和可靠性。 王永志说,我们的船是可靠的,但可靠的不一定是安全的。 因此,载人航天工程在提高了成千上万的可靠性的基础上,采取了多项安全对策。 王永志一贯表示:“最好不要做好准备使用,但必须做好准备。”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在“可靠的第一、安全至上”的整体设计理念中,可能影响宇航员生命安全的多个重要操作都增加了宇航员的手动控制措施,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自救,这简直是为了宇航员的安全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我们设计了更先进、更完整的逃生和救命系统。 ”王永志骄傲地说。 有了安全保障这个“定心丸”,宇宙飞行英雄杨利伟全国人民屏住呼吸关注,泰然自若地访问了天宫。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有了大的构想,并不是可以放心的。 载人航天工程有整个工程和七大系统,协调面广,项目多,难度大。 在研发过程中总是冒着问题,出现了“拦路虎”,关键技术难关,重大问题的解决,协调各大系统依然离不开王永志。 载人飞船系统杨宏副首席设计师的话说“一线总是浮现出他的身影”。 自1999年以来,他编写了数百份总体技术文件,协调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 “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他也要仔细考虑,确认载人航天工程是万全的”杨宏说他能知道王总的辛苦程度。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采访结束后,王永志又匆匆投入了更困难的工作……把宇航员的心情表达为“如履薄冰”也不为过。 少年立志制造飞机后,直到70岁为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立下汗马功劳,走在国家高新技术尖端的王永志坦白说,他一生不懈怠,紧张,累。 但王永志说,幸运的是一些大工程来得及,特别是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做了一点事,很值得。 回应了载人航天的口号:使命艰巨而光荣,生命奋斗而精彩。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王永志如果有机会再选择一次,也有人选择宇宙飞行吗? 王永志坚定地回答说“我会的”。

小文件。

火箭技术专家来自辽宁省昌图县。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生。 一九六一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 俄罗斯宇宙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宙科学院士。 一九九四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学校毕业后马上投身于中国第一枚自主设计火箭的设计和研发,担任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整体设计部整体设计室主任、整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 截至1992年12月,他就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记者:刘恕

标题:【要闻】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发射场上"常胜将军"

地址:http://www.dfz1.com/dgxw/46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