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4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一篇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节日价值是多少》的文章在所有主要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引起了轩然大波。文章直接指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所著名大学都接受了富商廖凯原的捐赠,或聘请他们担任教授,或为他们开设课程和中心。廖凯原只是一个“公民科学”的水平,它的研究包括“量子物理学”相对论、基因工程、云计算、宇宙学、黄帝内经、老庄哲学、阴阳八卦、莎士比亚...据澎湃新闻网报道:“记者查实,北大、清华的确也曾聘请廖凯原担任这四所学校的名誉校长,为其设立了一个研究机构,并多次在全国各高校讲学,涉及的问题有《轩辕黄帝的科学法治观》等。”
看到这条新闻,很多人可能想知道这个廖凯原是谁。他有什么惊人的想法?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官方网站上,我发现了两条关于廖凯原的新闻。有消息称,今年7月,在规格极高的“首届中国司法研究高峰论坛”上,“廖凯原教授有力地证明了轩辕是人类的第一个领袖,第一个全科医生,第一个环保主义者,第一个人权律师。”另有消息称,今年8月,参加了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协办的“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研讨会”,称“廖教授准确地计算了我们宇宙和存在的创造和分配过程,并创作了《轩辕召唤》(轩辕反熵运算系统2.0)。他是第一个振兴由中国引擎驱动的轩辕2.0的人。他可以通过科学公式得到详细的数字,还可以解释和预测目前的牛顿发动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统一理论和标准模型宇宙学不能解释和预测的事情。”
廖凯原在他的论文中多次用一幅画来代表他的跨学科“理论”:在这幅画中,一个类似北京奥运会标志的“人”拿着一根棍子,指向一个大大的“Q”。在这个令人费解的数字下,他解释说:“命运之人(即类似于北京奥运会标志的“人形”)是原来的孙武空,手持一根快乐时光的棍子(即图中的棍子),向我们的多元宇宙(即图中的大“q”)发号施令。”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还是对廖凯原的“理论”感到困惑。事实上,这很正常。对于廖凯原提出的“轩辕反熵运算系统2.0”和“开元量子信息力学”等概念,不仅普通读者不理解,专业学者也不理解,因为这些都是廖凯原创造的“独特魔术”。所谓“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指那些想一下子解决一个重大科学问题,试图推翻一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的人。然而,他们往往知道一些时髦的概念,但他们没有接受过基本的专业培训,也不接受或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一个上过课程的学生的感受可能更接近于心照不宣的真理:“总的来说,廖是一个有点疯狂但热爱教书育人的好人。有人相信他的东西吗?除了他自己,包括学校当局、学生和他的秘书,没有人相信。基本上,每个人都和廖先生一起玩。为了赞助学校,学生们都在争取人脉和奖学金。”
几年前,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这引起了公众舆论对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的“底线”的讨论。在现代大学的建设中,接受社会捐赠是为了大学有更多充足的资金,但这并不意味着“走向公众”。如果接受捐赠无形中损害了学校的品牌和价值取向,甚至影响了学校的独立精神和办学传统,这就是一所大学应该坚持的“底线”。
一般来说,外国大学接受社会捐赠并向捐赠者授予荣誉学位、荣誉教授甚至学校管理人员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接受捐赠是否会影响大学的独立性往往会被纳入调查范围。特别是著名的学校,倾向于珍惜羽毛。例如,Leem。美国石油大亨巴斯在1991年向耶鲁大学捐赠了2000万美元,要求该大学的课程设计突出西方文明。因为它不符合耶鲁重视多元文化的学习风格,所以遭到了教授委员会的抵制。延迟四年后,耶鲁归还了所有的捐款。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德里克·博克在讨论大学接受社会捐赠问题时,提出了两种观点。首先,接受捐赠并不意味着同意捐赠人的观点和活动;其次,接受捐赠并不是对捐赠者良好品质的肯定。除非捐赠可能损害学校的四项基本自由,即根据学术自由,我可以决定谁可以当老师,教什么,怎么教,谁可以被学校录取。与“廖凯原事件”相比,据媒体调查,廖凯原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捐赠了6亿多元,但他捐赠的钱不仅用于修建校舍,还用于教授职称、拉一批教师“学习”他的理论,以及开班推广他的经验。用网民的话说,“廖先生的研究在怪力无论多么混乱,都没有必要也不值得深入研究。真正值得一问的是,谁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大规模的舞台?有没有可能用一点介绍费就能卖掉能影响我们三个观点的著名的学校椅子?”
我们的评论员金枭
标题:一位土豪“民科”为何让名校集体沦陷
地址:http://www.dfz1.com/dgxw/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