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9字,读完约3分钟
你的定期存款利率可能比同期银行网点的上市利率低20%-30%——这并不耸人听闻,但这是《证券日报》记者在最近的调查访问中发现的情况,而“低利率陷阱”背后的“罪魁祸首”是一项一直非常普遍的业务,其初衷是方便储户——定期存款。
所谓“定期存款”业务,是指存款人持有的定期存款到期后如不支取,将继续存在银行,并根据定期存款自动赚取利息。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一些银行为储户提供“定期存款”服务。如果存款人在存款到期前遭遇降息,只能按照央行最新的基准利率计算利息,而银行不能直接享受其他存款人承诺或上市的最高30%的加息。
在调查过程中,《证券报》记者发现,很多银行的大堂经理只表示他们确实提供定期展期业务,但他们并没有主动解释和告知利率是按照基准利率计算的,还是按照降息后银行的上市利率计算的。只有当记者不断提问时,他们才回答,甚至一些大堂经理和柜台人员自己也不了解有关情况。也就是说,如果普通储户对隐藏的秘密知之甚少,他们只能得到“失去的”利息这一无声的损失,而银行不会主动去解释它。
“定期转账后按挂牌利率或基准利率计息直接关系到存款人的利益。银行人员在办理此项业务时应充分告知存款人,提示存款人了解相关协议,避免存款人的存款收入。无意识地遭受损失。”银联总经理傅文忠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
你的兴趣可能是
“少转弯”
近年来,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和网络金融的兴起,银行定期存款这种收入完全依赖利率的储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尤其是以老年储户为主的家庭)有一定的定期存款。银行为这类储户提供的定期展期业务直接推迟了到期存款,对于没有时间考虑到期时间的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
《证券日报》记者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所有银行都推出了此项业务,有些银行直接将定期存款设定为违约定期存款,而有些银行则要求储户开户时只勾选此项。然而,这种看似“贴心”的服务,由于一些银行的“巧妙”设计,使得粗心大意的储户不知不觉陷入“陷阱”,失去了一些应得的利润。
众所周知,除了央行宣布的基本利率外,商业银行提供的存款利息还包括银行自身浮动的部分,这部分由各银行自行决定。目前,浮动空房的上限是基准利率的30%。
然而,当存款人开立定期存款时,一些银行给出上市利率,但当存款到期后自动转账时,它们只支付存款人的中央银行设定的基准利率。
日前,《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银行网点,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发现这种情况并非孤立现象。在大型国有银行中,更常见的情况是,在定期转账过程中,只根据基准利率向存款人支付利息。
标题:部分存款陷低息陷阱:储户多不知情 银行三缄其口
地址:http://www.dfz1.com/dgxw/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