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2字,读完约3分钟
据台湾《科技新闻》5月4日报道,东莞一家精密组件制造商投资建造了第一座“无人工厂”。在工厂的第一阶段,计划安装1000个机械臂,通过远程软件系统控制,可以减少90%的员工数量。使用智能控制系统和机械臂进行制造工作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已经开工建设,标志着当地“机器替代”战略进入新阶段。记者了解到,目前东莞的就业缺口已经达到10多万人,而“无人工厂”的建设将缓解劳动力短缺,对中国机器人产业产生积极影响。
压缩劳动可达90%
东莞松山湖常颖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手机系列连接器、屏蔽罩、超精密五金端子和模具的高科技企业。
最近,记者在其首个“无人工厂”分部的项目现场看到,一个机械手正在安装和调试。据了解,公司正在推进的“无人工厂”建设系统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000台无人操作机,前期已有100台操作机率先“上岗”。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任祥生表示,过去手工数控机床产品加工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产品质量稳定性相对较差。
“在东莞大力实施‘机器替代’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决心建立一个智能无人工厂,用硬件机器人代替人工,然后建立一个高度智能的软件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网络控制,这将大大提高工厂的水平。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任祥生说道。
“无人工厂”并不意味着没有人,但它将大规模压缩劳动力数量,甚至达到90%的压缩水平。”该公司董事长陈启兴表示,“智能工厂”建成后,仍需要一些软件系统和中后台管理人员,预计人数不会超过200人;如果按照目前手工操作的生产水平计算,需要2000多名工人。
事实上,自2014年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相继出台“机械替代”战略计划以来,在专项资金补贴的激励下,这些地区的实体制造企业向工业机器人智能设备转型的氛围日益浓厚。
以东莞为例,市政府在东莞设立了“机械代换”专项基金,从2014年起每年投入2亿元,连续三年共投入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械代换”,最高补贴比例达到设备总量的15%。
据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东莞已在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推广了505个“机器替代”应用项目,投资金额42亿元,可减少3万多家企业就业,企业投资成本预计两年内收回。
东莞的就业缺口达到10万人
事实上,当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决定了东莞等地实施“机器替代”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珠江三角洲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企业普遍感受到生存的压力。东莞台资企业协会会长翟锁岭认为,尽管工业机器人等基础设施的初始投资很大,但增长强劲的企业预计将在几年内收回成本。“与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20%以上的不确定性相比,这仍然具有成本效益。”
与此同时,“机器替代”引发了人们对它是否会增加工厂裁员和失业的怀疑。
根据记者的实地调查,以东莞为例,“用工荒”和“用工难”的现象非常普遍,反映了当前劳动力短缺而非劳动力过剩的现实。
在东莞厚街镇,记者看到企业的招聘广告随处可见,企业普遍反映今年“招聘人员比往年更难”。
厚街镇市委书记万卓培告诉记者,厚街镇目前的就业缺口已达1.4万人;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东莞的就业缺口高达10多万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莞已经被机器替代战略替代的3万多人还远远不能弥补就业缺口。
“在实施机器替代战略的过程中,我们不会裁员,但会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雇员人数。”任祥生告诉记者。
标题:东莞第一座无人工厂开工建设,压缩劳动力达到90%
地址:http://www.dfz1.com/dgxw/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