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0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巨额银行存款的消失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例如,浙江省杭州市42名存款人存入银行的几千万元存款被“盗”,泸州老窖(市场、咨询)的1.5亿元存款“失”,义乌、南京、湖北的存款“失”。银行存款真的会消失吗?

【揭秘】所谓存款“失踪” 原来是“被骗”

所谓的“失踪”实际上是“受骗”

银行被称为“三铁”,拥有铁账户、铁模型和铁算盘,在各行各业享有很高的声誉。确切地说,上述存款不是“丢失”或“被盗”,而是无意识的“被骗”。

【揭秘】所谓存款“失踪” 原来是“被骗”

在这个案件被解决之前,有些人把它描述为“失踪”和“遗失”,这似乎很神秘。事实上,欺诈性存款的案例时有发生,这种情况既不新鲜也不罕见。随着atm机、pos机、网上银行和手机等支付方式的日益普及,通过银行渠道诈骗或冒充银行已成为一些诈骗者的首选。

【揭秘】所谓存款“失踪” 原来是“被骗”

欺诈只有三种形式

首先是社会欺诈。例如,泸州老姚公司损失了1.5亿元的银行存款。几名诈骗犯合谋伪造银行印章,伪造存款合作协议,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在公司门口开户,获取公司开户所需的信息和印象,然后私刻假印章,伪造开户信息,到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并使用假印章将所有存款转出银行。再举一个例子,一家保险公司的经销商来到门口,用一台特殊pos机上的银行卡复制器窃取客户信息,然后制作一张假卡窃取客户资金。其他人在街上卖超低价格的大米,诱使路人在他们专用的pos机上刷卡...

【揭秘】所谓存款“失踪” 原来是“被骗”

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原因是客户未能辨别真伪,泄露关键信息,导致资金被骗,银行似乎没有明显的过错。当然,银行也有责任和义务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银行工作人员要严格把关,注意观察,减少犯罪机会。

【揭秘】所谓存款“失踪” 原来是“被骗”

第二个是银行员工和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勾结。其常见的欺骗性诱饵是“高存款利率”。众所周知,银行定期存款的年利率在2%到5%之间,而目前的利率还不到0.4%。然而,有人说,目前存放在银行的存款可以给10%-20%或更高...馅饼真的会从我们头上掉下来吗?想想都想醉晕。

【揭秘】所谓存款“失踪” 原来是“被骗”

例如,杭州的42名储户承诺给他们13%的年利率,然后他们被带到银行对面的一个房间,并签署了一份承诺书,其中包括“不要开通短信提醒”、“不要开通网银权限”和“不要通过”。“不要打听”、“不要提前取款”,更可笑的是“不要提在银行工作的亲戚朋友”...在这个时候,我可以认为这不是银行能愿意为这笔存款承担全部责任吗?

【揭秘】所谓存款“失踪” 原来是“被骗”

如发生内外勾结的欺诈行为,相关银行必须对储户资金损失承担相应责任。银行为了自身的信誉,一般会提前支付存款本金和正常利息;司法部门也将根据各方的责任做出最终决定。但是,存款的高利率得不到保障,而且有可能损失部分本金。

标题:【揭秘】所谓存款“失踪” 原来是“被骗”

地址:http://www.dfz1.com/dgxw/6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