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1字,读完约4分钟

调查失业率是如何形成的。

每当中国宏观经济下滑时,“保增长”的呼声就会上升,比如过去的“保八”。在增长保证的背后,实际上是与稳定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就业。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登记就业率的数据非常模糊,与经济变化的相关性很小,参考价值有限。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底部在哪里?如何判断增长率是太高还是太低?

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其中,真实就业情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指标,而对失业率的调查可以更好地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这项涉及中国所有地级市的失业率调查刚刚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它将于明年继续发布。

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正如李克强总理6月10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说,“这(指调查失业率)对于判断整个经济形势至关重要。”

这些数据是如何从样本中选取并调查的?本主题试图通过对统计系统和相关人员的广泛采访来解释这个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单省65个大城市的劳动力调查仍由省级统计部门承担,其他地级市由国家统计局直属的调查队负责。两者汇总的数据上传至国家统计局,形成国家统计数据,省级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反馈。

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经过2-3天的培训,数万名调查人员将于本月10日进入分布在中国所有地级市的12万个家庭,登记就业和失业信息。"一个月大约需要7天来调查."一位在重庆参与调查的调查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今年7月启动的劳动力调查可谓“史上最大规模”,调查范围从65个大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地级市,调查频率为每月一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单省65个大城市的劳动力调查仍由省级统计部门承担,其他地级市由国家统计局直属的调查队负责。两者汇总的数据上传至国家统计局,形成国家统计数据,省级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反馈。

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根据劳动力调查,我们可以计算出调查失业率的关键经济指标。6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创业重点任务分工的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把城镇新增就业和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限不会导致失业率大幅波动。

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然而,中国社会和社会部门每季度公布的登记失业率不能准确反映失业情况。“许多人没有工作或登记,所以登记的失业率总是很低。这些数据应该慢慢消除。有必要用住户调查的调查失业率取代登记失业率。”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朱莉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

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今年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有关部门扩大统计范围,进一步完善措施,切实把调查失业率转化为权威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统计系统中的一些人那里了解到,在今年将月度劳动力调查试点扩大到地级市后,预计明年将继续发布相关数据。

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登记的失业率不准确

根据经济理论,经济增长、就业增长、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在上述四项指标中,稳定增长相当于gdp增长率,反通胀相当于cpi。只有就业没有系统和令人信服的数据。

早在2013年5月,李克强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首次披露,2013年上半年的调查失业率为5%。之后,在2014年6月,当他向两所学院的院士们汇报经济形势时,他再次披露了一组调查失业率的数据。这表明李克强非常重视调查失业率数据。

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此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失业率指标是城镇劳动人事部门登记的失业率。根据历史数据,自本世纪初以来,无论经济增长率如何变化,中国的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4.00%至4.30%之间(详见本版图表)。显然,登记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与此同时,在2010-2012年期间,虽然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不变,但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增加,登记失业率不能代表实际就业情况。例如,根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2008年四川省登记失业率仅为4.6%,而同期四川省调查失业率为8.0%,是前者的1.7倍。

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原因是他们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登记失业率仅针对户籍在城镇的劳动者。相比之下,调查的失业率不仅包括户籍在城镇的劳动者,还包括户籍不在城镇但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村劳动者。在人口频繁流动的时代,调查失业率的数据更能代表真实的失业情况。

标题:最大规模劳动力调查启动:解密调查失业率

地址:http://www.dfz1.com/dgxw/7736.html